《文化苦旅》读后感700字高中

【第1篇】

漫漫中华文化路,吾将上下而求索

——读《文化苦旅》有感

在《文化苦旅》中,我通过山水风物了解了中华文化的历史命运,看到了余秋雨先生追寻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的步履,深深感受着中国文人的人格魅力。“脚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余秋雨先生走过大江南北、河流山川,从黄沙漫天的莫高窟到静谧安逸的流水人家,从黄河文明的盛衰到历史的深邃苍凉,在广袤无垠的土地上,我跟随他的文化足迹,踏在中华民族厚重的土地上,仔细观察,用心感受,洞察和深思这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进行一场巡视华夏文化的“苦旅”……

《都江堰》深沉的气势,虽没有长城的宏大,却滋润着沃土,抚育着生命,使人感受到李冰征服自然、服务世人的自信与精神;《莫高窟》悠远的历史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让一幕幕千古文化繁盛的景象再现眼前,让唐宋元明清千年不枯的笑容,延伸向整个世界;《道士塔》让后继者们看清了麻木愚昧的旧中国、旧社会……一幕又一幕的历史景象不断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仿佛与历史文人、市井人物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心灵对话。

余先生带领我们一起观赏世界,在山水之旅中反观历史,在历史中挖掘文化,在文化中涤荡灵魂,让自己的精神受到洗礼。驻足于山水之中,淘不尽的历史沧桑,去感受,去铭记,去发扬。

合上书,闭上眼,脑海中出现了一幅幅场景,这场苦旅于我来说也有着独特的意义。当我们走完每一段路程,便要停一停,回头看一看,在失败挫折、人生百态中寻找真理。

这场苦旅之路是上一辈学者开辟的,让我们因这一场历史引以为傲,引以为戒,我们才能真正摆脱曾经屈辱的历史,让历史在不断地沉淀中进一步升华,书画出美好的未来,这便是我们的使命与责任。所以我们不应只享受前人给我们带来的成果,而要更多地思考未来的路该怎么走,怎么更好地走向未来,为此,我们皆需努力。

《文化苦旅》用悲怆奏响时代绝响,寄寓吾辈之青年不惧苦旅,在山水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第2篇】

聊发少年狂

——读《文化苦旅》有感

文化,是风土人情的沉淀。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魅力所在。文化并不是停留在纸笔上,更是蕴藏在山海里。而文化之旅,则是一场文化的盛宴。

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由近及远,由浅入深,通过对自己的“漂泊旅程”的记录,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浩瀚而辽远的世界。

看过旧社会的风俗,女教师的追求自由,信客的默默奉献。让我对善与美有了新的认识;从都江堰到天一阁,余秋雨先生一步一个脚印,深深浅浅的留在了文学的康庄大道上,这片广袤的土地的历史兴替、朝代更迭,千百年便以别样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眼前。他用自己通俗的语言带我们走进了一个厚重而质朴的文化世界。

我惊叹于莫高窟的千年壮景,为宁古塔中流放的文人学士及更多无辜人民而悲哀,向往西域喀什的繁荣景象,在北欧寒夜中瞻仰着欧洲文明……

“苦旅,并不是指旅行之苦,而是指创造之苦。由创造之苦连接成了人生旅途,这便是文化的宿命。”一个生命扛得过挫折,蔑视苦难,才称得上漂亮。在《巴金百年》里,我看到了巴金老人的创造之苦。即使,曾经的朋友和追捧者一夜之间变为声讨自己的人,即使受到污蔑与怀疑,也不怨天尤人,而是反省自己,在历尽苦难之后创作了《随想录》。他的坚韧和人生深深的震撼了我。巴金老人在黑暗中茕茕踽踽,走了很久很久,他的一生,本身就是一场苦旅。

读完这本书,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明明是最平朴的文字,却能给人以最强的共情,我仿佛也随着余秋雨先生游历了中外风土,隔着纸张,却触碰到了书中的景物。在他的笔下,一个个传说,一座座建筑,一处处名胜,都鲜活了起来,以其特有的方式告诉我们一个民族的文化重量。

读书,并不应该被困于方寸之间,而是要走出去。文学带给人的体验应该是愉悦而满足的,不应该为了读书而读书。放下书本,用心去感受文学,走的远了,看的多了,自然就对文学有了新的认识。

我们总是把书本奉为圭臬,惊叹于别人笔下所描述的壮丽河山。开阔了眼界,但也仅仅是眼界,我们的人生经历还是一样的贫乏,只有自己去探索,去感受,才会拥有自己的独到体验。余秋雨先生正是打开了窗门,背上行囊,才看到了自己想要看到的,创作出了《文化苦旅》这一响深远的巨作,用苏轼的话说就是“老夫聊发少年狂”。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五千年的历史沉淀出了具有无限魅力的文化结晶,后人瞻仰、赞叹,并将文化传承下去,经久不息。

“我抛弃了所有的忧伤与疑惑,去追逐那无家的潮水,因为那永恒的异乡人在召唤我,他正沿着这条路走来”。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