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800字读后感

用心感受生活,品味笑与泪——读《目送》有感

“整本书,也就是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 ——题记

周末的午后总是有点忙里偷闲的悠哉,略是慵懒地翻开一本带着墨香的书,只是看着封面,便不自觉地思绪翻涌起来。“目送,是送谁呢?为何不能陪同而去呢?”从第一页慢读起,便被这妙不可言的文字吸引住了,仿佛走进了另一个世界……

“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

在作者清新细腻的文字里穿梭,我体会到了何为生活,何为生命。在《散步》一文中,她们为健忘的母亲发明“大字报”,安抚老人不安焦虑的心;在《为谁》中,安德烈亲自下厨做饭给妈妈看,为的是让妈妈学会了后可以做给她自己吃,不能因为他不在家就不在乎吃饭,不在乎自己的身体;在《牵挂》中作者在赶去机场的过程中,体会了“相见亦无事,不来常思君”,那种被朋友牵挂,慷慨赠予你的时间和感情。

虽然只是生活中很平常的小事,但是经过她文笔的浸润,都展示着一种细微的美,平平淡淡,却又深入人心。幸福似乎从来都是在你兜兜转转后,不经意来到你身边的,也许它一直都在,一直,都在。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有欣喜感动,亦会有悲伤落泪。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是《目送》一文中给我感慨最深的一段话。孩子越长越大,而曾经看着你蹒跚学步、牙牙学语的父母已渐渐地老去。他们可能不太懂现在“年轻人”的想法了,可能对于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都有着恐惧和不信任,可能慢慢地将往事淡忘,可能不再记得他陪你走过的点点滴滴……

“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回家》中作者看着母亲忘却了一切,却仍旧要回家,该是一种怎样的惋惜与心疼。“妈妈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个有邮递区号、邮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不是空间,而是一段时光……”

《1964》中有四十年后作者与儿时的伙伴相聚的场景,五十六岁的他们,早已不是当时不谙世事的孩童了,历经了人生沧桑,回想起逝去的时光。想起讲台上的老师,用谆谆善诱的口吻说:“你们的前途是光明的,只要努力……”可是长大后才知道,很多事情你再努力都抵不过时间、跨不过岁月。

或许就像席慕蓉的《在南下的火车上》所说的那样:原来不管我怎样热爱生活,不管我怎样惋惜与你的错过,不管我怎样努力地要重复那些成长的痕迹;所有的时刻仍然都要过去。在一切痛苦与欢乐之下,生命仍然要静静地流逝,永不再重回。

人生百态,不过是由淡淡的幸福和淡淡的悲伤组成。目送的是时光,是回不去的过往,是岁月刻下的一圈圈年轮,是牵着你手教你走路的母亲掌心的温暖,是记载着你欢乐童年的故乡袅袅炊烟,是……

看的是生活琐事,悟的是百态人生。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