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侠东坡

【大侠东坡】

众所周知,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文明大国,不仅有着精美的古玩文物,众多名胜古迹,还孕育着无数文明的结晶。而其中诗歌可以算得上是一颗璀璨夺目的宝石了。它既可描写美景,又可叙事抒情,既可大声吟诵,又可低吟浅唱,在历史的长河中经久不息。

说到诗歌,我就不得不说苏轼了,作为一名豪放派大家,他的诗时常出现在教科书上,被人所熟知,而他的才学与气概,更深深吸引着我。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的一生经历丰富而坎坷。21岁时他跟随父亲进入仕途,辅君治国。在京城名声大振后便如李白诗中所写“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般走上了被人排挤、诬陷的下坡路,如其他有着相似经历的人一样,人生的不如意间接致使了诗歌方面的快速发展。

读东坡词,读的就是其人生态度。

苏东坡在思想上一直存在“入世”“出世”的矛盾。一方面忧国忧民,心怀抱负,另一方面被官场黑暗所伤,寄情山水,欲隐居山林。这也导致了他诗词风格上的变化,既有豪迈的“西北望射天狼”,又有“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感慨。

读苏轼的诗,便可体会到其丰富的内心世界。

一善歌人曾将柳永词与东坡词相比,说柳永词更适合女郎执红牙板吟唱,而东坡词则非关西大汉持铜琵琶,铁绰板歌唱不可,侧面勾勒出苏轼豪迈的特点。他便如那大漠荒烟中的侠士,长身玉立,戍守边关,以诗为剑,直指天涯。夜深时便大声吟诵着满江红,在戈壁滩上舞剑和之。衣裾翻飞间,剑头泻出莹莹的微光,是诗意的光芒,为这夜色、这社会平添了一丝温暖,然后就在黑暗中大笑而去。

越读他的诗,便越能跳脱出来,以清醒的第三方视角去评判他,更加深入的去了解他。他的自信,他的豪迈,他的悲痛,他的欢愉……都是有生命似的,一点点从诗句中溶解出来,再融进读者心中,汇聚成他的模样。

月光之下,尘土以上,饮罢浊酒,以剑刻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吾以为东坡者,乃天地间侠士也。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