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散文集》读后感800字

鲁迅,作为一名伟大的文学家,他的小说、杂文和散文都可以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然而,我每次读到鲁迅的小说或杂文的时候,却又有着些许的“遗憾”:他的小说在推动者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他的杂文在启迪着全体国民的心智。仿佛他的文章天生便是为了“讽刺”和“批判”而来的。而在我看来,鲁迅的散文却应当是这样的作品——温情的回忆中,慷慨的豪情,理性的针砭。这样的作品便完美地体现了他作为一名文学家而应当具有有的“文艺”的一面。

因此,每当我捧起了《鲁迅的散文集》的时候,急躁与匆忙的心灵似乎都能静下来。而在合上书页的那一刻,我却常常会产生这样的错觉:这样的文章不应当是写出来的,而是“说”出来的。

当我的心绪徜徉于字里行间时,我似乎又看到了鲁迅先生左手点着一根香烟,右手抓挠着他那因苦恼于国计民生而长出的满头银发,甩了一下他那朴素而干净的长褂,慢慢地端坐于我的面前。他用他那低沉而饱含感情的声音,将深埋于他记忆中的那点点滴滴的过往之事再次讲述出来。讲到愤慨激昂的那一刻时,他会拍案而起,他的眼中似乎也燃起了万丈高的火浪,想要将这这、世间一切的不公与黑暗全部燃尽;讲到心境难平时,他会默默地抽上一口烟,似乎在整理一下思绪,然而透过他那浑浊却明镜似的眼神,我却又能看到他心中的那份无奈与不甘。

追随着他的话语,跟从着他的思绪,我们又看到了那一幅幅或美好、或黑暗,或宁静、或纷扰,或温情、或冷酷的画面:他生于书香世家,却总也弄不明白那些腐朽的封建教化;他也曾“饱读诗书”,却始终难以忘却那时庙会的繁华热闹。他自百草园而来,那里的一草一木都承载着他幼时的记忆;他往三味书屋而去,那里的一个“早”字却鼓舞着他不断奋进。他梦想实业救国,却又无法忘记父亲临终前那痛苦的眼神;他立志救死扶伤,却又难以容忍国人的冷酷、无情与麻木。他感慨物是人非,当年的“长妈妈”却留在了他的心间;他最终弃医从文,恪尽职守的藤野先生却令他终生受益……

讲到这里时,先生似乎又想起了什么,默默地点燃了手中的烟卷,又抽上了一口。烟云环绕,使我看不清了他脸上的表情。可是我自己,却早已在我的心中,泪流满面。

鲁迅先生一生坎坷,他早年丧父、家道中落,却靠着自己的努力,和祖上的那些士大夫们一样,走上了一条难有尽头的救国救民之路。工业,医学,文化,他一路走过,经历了太多太多的选择与蜕变,然而,无论过程如何,他心中那颗火热的赤子之心却从未有过放弃!可以说,他所做的一切努力,几乎都是为了他心中所深深热爱着的“黎民百姓”。他心系天下,却又不想染指江山。他有着鸿鹄一般的志向,却始终怀着燕雀一样的心境。

清王朝的昏庸,北洋军阀的无能,国民政府的黑暗!这所有的一切,都没到打倒鲁迅先生心中的那一份坚持。我想,这也许就是信仰吧,是鲁迅先生对于“德先生”与“赛先生”的信仰:纵然四面惊涛骇浪、风起云涌,我心中自有万丈光芒、照耀九州!这等的豪情,这等的气概,又岂会屈服于漫天的乌云之下。也许,紧靠先生一人是“独木难支”的,但是,又有多少文人墨客客在先生的鼓舞之下,走上了同样的道路呢!即使是“无力回天”,也定要与老天爷斗上一番。一人的悲壮呐喊虽小,但汇聚一起,便形成了时代的号角!一人的生命之河虽短,但合并一处,便造就了历史的潮流!

我想,这也许就是先生想要看到的吧。曾几何时,他放下了手中的手术刀,拿出了“抛弃”多年的钢笔。他放弃了“医身”,转而将他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了“医心”中。从他摊开稿纸的那一刻开始,他便为了今天的这一幕,书写着他全部的生命。先生他,有迷茫、有苦恼、有痛苦、有郁闷、有不解、有后悔,唯独,没有过放弃……

故事讲完了,先生缓缓地站了起来,慢慢转身离去。就在这一刻,我发现他的身姿重又挺拔起来:他仿佛又变成了那个写下“我以我血荐轩辕”的中华好男儿。壮哉!壮哉!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