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读后感800字高中

“极度残酷”背后——我读《目送》

第一次认识龙应台是高中入学考试。那句话,那篇文章,给我带来太深的触动。以至于语文试卷被打湿了一片。于是一直认为,龙是一位温柔的母亲,体贴的女儿。

后来在学校的书店看到了她的书——绿色封面的《目送》,不经思考就买下来了。每每午睡之前,都心怀崇敬地拜读她的一篇散文,而每次它都不失所望地带给我或多或少的感动。《目送》让我想到已故的外婆和时刻惦记着我的母亲;《雨儿》使我更珍惜与家人在一起的时时刻刻;《同学会》提醒我当青春已过万重山,同学少年皆物是人非;《(不)相信》使我意识到随着时间流逝,有些事情才能被看清……高一的每一个午后,我都用十分钟来享受每一次成长。于是我更加确信,龙是一个虽然名字奇怪但温柔而真实的知识女性。

周末回家,闲暇时光里百度龙应台,我发现了她许多令我吃惊的身份——中华民国文化部部长,堪萨斯州立大学英美文学博士,第一个台湾女记者,香港大学第一位终身教授……这样的层层光环让我有些不敢相信龙应台是那个喜欢喝茶、摄影的文艺青年。更出我意料的是,这位我看来有无限柔情的母亲竟然被公认为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怒目金刚”!她信奉民主自由,在文章里写道:“民主并非只是选举投票,它是生活方式,是思维方式,是你每天呼吸的空气、举手投足的修养,个人回转的空间。这,在小方格窗里是看不到的。所以如果你对小方格里的混乱失望,不要忘记,真正的民主在生活里,在方格以外的纵深和广度里。”她也批判台湾的执政者:“一介不取是基本操行,诚实是第一原则”……我不禁疑问,这真的是我在读的龙应台?她真的是那个感情细腻的女作家?

后来,我在《山路》里找到了答案:“ 我们这一代人,错错落落走在历史的山路上,前后拉得很长。同龄人推推挤挤走在一块,或相濡以沫,或怒目相视。年长一点的默默走在前头,或迟疑徘徊,或漠然而果决。前后虽隔数里,声气婉转相通,我们是同一条路上的同代人。”她便是那默默在前头领路的人,她做着她能做和该做的事,她保护我们这些孩子。然而在精神上,我们和她,确是同一代人。她是有血有肉,富有情感,自由爱人的当代文化人,如岩石的重量一样无比真实。生活赋予我们的是困难以及战胜困难的决心。我们目送前人,但同时,就像曾经拯救过国人的共产党,就像漫画里担当同伴性命的火影,兵长,有一天,我们将接下这个使命,以一切方式,守护身后的年轻人们。无论是团结起来,还是孤军奋战。

我极不喜欢以年纪小作为借口。我用我整个的经历和全部的经验试着去理解龙应台,理解《目送》里的每一篇文章。我果然是爱她的。我爱她坚持真理,我爱她热爱生活,我爱她真诚对人,我爱她自信自强。也许我认识她的过程更有利于理解她。她是女儿,是母亲,是部长,是战士;同时她还是个女人,是母亲,是女儿。她在《野火集》里的辛辣讽刺和她针砭时弊,鞭辟入里的批判我确实不能深刻地领会和感受,然而我还是能尽量地体会她注入浓情的散文集《目送》,正如她在其中所写:

我压低帽檐,眼泪,实在忍不住了。今天是七月七号的晚上,前行者沈君山三度中风陷入昏迷的第二晚。这里有五万人幸福地欢唱,掌声、笑声、歌声,混杂着城市的灯火腾跃,照亮了粉红色的天空。此刻,一辈子被称为“才子”的沈君山,一个人在加护病房里,一个人。

才子当然心里冰雪般的透彻: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