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报听写

“爸爸,妈妈不在家,你给我报一下听写吧!”我对爸爸说。

“嗯,可以呀!准备好了吗?”爸爸接过书说。

“准备好了,开始报吧!”

“引送(吟诵)……”

“爸爸,报清楚一点。”我对爸爸说。

“抱歉啊,家乡话说多了,普通话说不标准了。”

“哦,那只能这样了,继续报吧!”

爸爸继续报:“春节……”我老老实实地写下“春节”,忽然又疑惑起来,仰起脸问爸爸:“爸爸,你是不是报错了?书上好像没有这么简单的词吧?”

爸爸低下头仔细地看了看书:“怎么没有?书上词语表里明明就有个‘春节’嘛!不信你看。”爸爸说着就要把书递过来。

我急忙阻止道:“看了就不是听写了,而是抄写了!‘春节’就‘春节’吧,往下报。”

爸爸报了大概十几分钟,终于报完了。我把书拿了过来,开始仔细地对照检查:“吟诵、桔子……”

“爸爸,这明明就是‘纯洁’,哪里是‘春节’呢?”

“我报的就是‘春节’啊,我没有报错呀!”爸爸一脸委屈地说。

“这个词念‘纯洁’,不念‘春节’,你报错了!害得我写错词语,涂涂改改了!”我不由得有些生气了。

爸爸见状,像孩子一样忙不迭地对我再三说对不起。看着他那副滑稽的样子,我不禁笑了。

大家一定要学好普通话,别像我老爸一样,连个词都报不准,闹出笑话来。

【评析】这个生活故事之所以很有趣、吸引人,是因为:一,雨琪同学善于卖关子,设置悬念,爸爸由于普通话不标准,把“纯洁”报成“春节”,没有马上揭底,而是先写下这个误会,存下疑惑,等到最后才揭示原来是怎么回事。二,行文富有变化。第一个词报错,写自己很快反应过来,提醒爸爸报清楚;第二个词报错,写自己没反应过来是哪个词,具体地写下自己从疑惑到发现爸爸报错的过程,详略及情节设置都不同;对话描写也灵活多变,提示语写出来和省略、位置的不同,多种多样。三,细节刻画逼真,使情景活灵活现。如“忽然又疑惑起来,仰起脸问爸爸”“爸爸一脸委屈地说”等细节,画面感都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