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子华:台城上》赏析

多少悲愤去对谁诉,

深味了这天涯沦落的困苦。

不断的一缕情丝,

渺茫的千里归路。

 

转瞬的一瞥之间,

这江南风紧,台城的草枯。

寺上的一声声晚钟,

敲进了我心扉的深处。

 

一片冷落的玄武湖,

也消失了夕阳最后的步武。

阵阵风吹寒我的心,

啊!“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选自《坍塌的古城》,新光书局1934年版

【赏析】

台城故址在南京鸡鸣寺附近,是吸引游客的名胜古迹之一。稍有历史常识的人登临此处,都会想起南朝侯景的叛乱和篡权所造成的历史灾难。可是本篇对这些不着一字,写的是作者游览台城的情景,所抒发的似乎纯然是诗人“天涯沦落”的思乡之情。

第一节用平直的写法点出了“天涯沦落的困苦”,并且说明这困苦不仅在于生计之艰,更在于找不到可与诉说“悲愤”的知音。可见抒情主人公不但是一个生活上飘泊不定的游子,而且是一个精神上与世俗不合的孤独者。下文并没有具体地描述沦落之苦和孤独之悲,而是把这种情怀渗透到台城风物中去了。情景合一:这正是“诗情”较“常情”更加感人的所在。

第二、三节的景物描写,字句是显豁平实的,既不朦胧晦涩,也不新奇瑰丽,但言外之旨很耐揣摩。以“风紧”“草枯”写深秋景象实属平常,但加上“一瞥之间”就把作者对于时光易逝、岁月蹉跎的感喟暗示出来了。“寺上的一声声晚钟,/敲进了我心扉的深处。”把情调写得够清楚了;可是对“晚钟”不作任何形容,是“宁静”?是“悠远”?是“深沉”?是“钝重”?也不说心扉深处究竟泛起了怎样的波澜,是为今晚的归宿发愁,还是为一天的虚度叹惋?是联想到国人的浑沌,还是联想到传统的沉重?给读者留下了审美再创造的广阔空间。说的是“一片冷落的玄武湖……”,当然作者和读者想到的不会仅是玄武湖,还有整个南京以及广大国土的萧条凋蔽景象。秋风传来杜鹃的啼声:“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意象本来是常见的,但和“这一个”抒情主人公的处境、心境联系起来,其内涵就不同寻常了。

此诗运用了许多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词语和意象,如“天涯沦落”、“千里归路”、寺上晚钟、杜鹃悲啼等等,加上作者所写的一切都以古迹台城为立脚点,因此,诗中虽然只字未提与台城有关的历史故事,却能自然地勾起读者思古之幽情。这样,历史上侯景之乱所造成的祸害与眼前现实的黑暗就形成了叠加、映衬的关系,增强了审美效应。

这首诗写于三十年代初期,那正是中国社会在内忧外患交迫下民不聊生的时候,也是中国革命处于低潮的时候。在知识分子中,生活上“天涯沦落”的流浪者,精神上惶惶不安的寻求者,比比皆是。本篇为这些知识分子的生态和心态作了一幅生动的写照,容易拨动人们的心弦。

(吕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