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中华历史,游览中华文化

秋雨在这本书的“总序”中写到了自己的一个学生和余秋雨自己都想要了解自己家的历史,而在这个时候,“文革”盛行,作者对中华文化有了深入的思考。他开始对中华经典系统研读,开始深刻接触古代文化,感受到中华古文化与每个华人有着深入的联系。从这时开始,他对远古时代到近代的中华文化的了解和思考开始了。

许多记载远古的史书都有不真实,我认为许多被记载的远古时期的史书只是记载着那时的民间传说,而时代越向后推,传说就会被传递的人伪造,变得越来越不可信。余秋雨在这里对传说时代也提出“我当时对黄帝的猜想只能是粗线条的”,对于它的猜想,也就是对中华文化文明起源的猜想,而对于产生于这个时代的神话故事,可以看作中华文化的起源。补天、填海、追日、奔月都表现了当时的人们希望大自然能善待他们。“这些神话传说背后的人格力量也就在这时深入华夏文明的肌体,活化为民族的血液,构建着、丰益着华夏文明的伟岸身躯。”

中国最早的文字也就在不久后产生。余秋雨在书中讲述的是甲骨文被发现的过程。以及个人对这个过程中的大大小小的事情的一些看法。夏商时代,文化开始逐渐丰富,但久远的时代还是给这一千多年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此后,周代兴起,而周朝分封埋下的祸根,使各诸侯国挺立。那个时代,由于国家的严重分裂,各国的思想观念不同,也就出现了思想界盛大的活跃,在我看来,它的活跃程度比当代还要高得多。短短两三百年,如此众多的思想学派像竹子一样冲破土皮,拔地而起,也互相竞争、较劲,不免有一些学派被多数人们所遗忘,甚至失去记载;而那些最终能挺得最高的竹子,吸取了足够多的养分,在顶端瞭望,自然会吸引更多欣赏者的目光。余秋雨在书中重点讲述了他对孔子、老子以及墨子的看法,描述了孔子周游列国讲明他所想的政治思想,但没有人真正实行。在我看来,那个分裂的时代总会该与孔子所理想中的“大道”有不小的差距。老子主张顺其自然,他的生活飘逸,给人以神秘的印象,而我也恰恰喜欢这种观点。我喜欢清闲、寂静的环境,可能也与我的性格有关。而儒家能够挺出来,成为能流传到今日的学派,我认为这就和它对于封建政治的管理有利,对每个人的生活都能用良好的眼光看待有关。相对而言,老子所建立的道家与封建统治的方法背向而驰,“顺其自然”肯定会引起大乱,不仅对于古代,对于今日也同是如此。它所主张的观点只能适用在个人的生活中,而非所有人。

此外,余秋雨也在书中讲出了他关于墨子的看法。他认为墨家与儒家难以共存,它们的观念大体看起来相近,都是主张和平,但在这两种大体的观念内部,各种各样的细节让两家争执不休。在我看来,我更倾向于两者之间,并不想走向极端,我比较注重实际,而厌恶为不切实际的理想而耗费精力。墨家最后走向衰弱,也许是因为儒家的盛兴,把死对头压了下去,也许是因为墨家的思想过于理想化,而难以为之有实际能够反映这些思想。但是,诸子百家都是中华古文化的发扬者,中国文学能从这时盛兴,思想能从这里气源,已经是一个伟大进步。从上古时代到战国,即使已经离今天非常遥远,但中华文化能从这一段神秘的历史中起源,在诸子百家的争吵声中被发扬,在世界文明史上应堪称奇迹。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