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轨道号读后感600字

【第1篇】

中国轨道,追风逐日——读《中国轨道号》有感

同舟逆旅,并辔追光,笑而前行,来日方长。

——题记

“每当我怀念过去的时候,总是能看到未来的影子,久而久之我终于明白笔下的故事,童年的渴望……”如果用一句话形容一下这本中国轨道号,那这句作者在最初的这句话再合适不过了,这个暑假有幸读了这本《中国轨道号》,真的令我受益匪浅。

初读这本书确实让我有些“震撼”:内容简小,语言朴素中心模糊,毫无“刘慈欣式”那种科幻小说的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可是当我仔细读第二遍时,我才隐隐感觉到,这一切好像都成了优点……

这本小说讲述的是1972年春天空军装备研究所接到军委紧急命令,把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送上太空,而军装所的孩子们也开始了他们有趣的时光,“我”先是与王选在家看书,却意外发现了北京城水井里可能藏着什么秘密,通过不断探索,“功夫不负有心人”,果然发现北京城风水分布的“惊天”秘密,后来大院里推荐一个孩子去夏令营,“我”与王选争执不下,在解除误会后,还是把机会让给了他。之后我也有幸去了夏令营,却中途遇袭——整个队伍在大漠中迷路。最后竟是爸爸从天而降救了我们,暑假临末,我却意外卷进了同院大爷老汪的悲剧故事……

整篇故事虽不宏大却小巧玲珑,围绕了我与军装所的同伴在一起的各种趣事,有天真,有勇气,亦有悲情苦难。它彰显了新中国老一辈不畏艰难,敢于追求,拼搏向上和对未来科技的无限追求!

初读《中国轨道号》认为语言太土,情节太俗,可当我再次拿起它时,却无时无刻不感受到作者内心对童年的怀念,与文中的“我”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这是一部反映时代的巨作——一个浸润在改革开放的春天中,人民有希望,有力量,以无限热情去建设祖国的滚滚红潮中,小说讲述了空军大院里的孩子在1972年的春夏秋冬经历的成长,就如同《冲出宁静号》中的那句台词“我是风中的一片落叶,看我如何高飞翱翔!”《中国轨道号》将红色年代嵌入了中国航天的太空梦想,用科幻的方式重温了一个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时代。

这部小说融合着理想,文学,希望与科学。发扬着“挺立时代潮头,改天换地,报效祖国”的满腔热情,“正处芳华年少时,腰缠万贯青春”,我们也要学习这种飞天精神,这种“中国轨道,追风逐日”的拼搏精神,将中国之轨道遍布宇宙,将“中国之精神”发扬于万里河山! 

【第2篇】

梦想腾飞的地方

——读《中国轨道号》有感

《中国轨道号》是一本科普型儿童科幻小说,这本书将现实生活与科学幻想故事相结合,处处可见对科技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及对社会正反两方面作用的普及。如徐德霞老师所说:“它集儿童性、文学性、科学性于一身的,是文学气韵和科学精神的完美结合,是儿童生活与成人生活的高度融合,是轻与重、大与小、深与浅拿提很好的一部力作。”

书中讲述的故事发生在1972年春天,空军装备研究所接到军委紧急命令,要在短期内完成中国轨道号项目,把第一艘载人飞船送上太空。军装所的孩子为此欢欣鼓舞,但又必须守口如瓶。这些从小就立志要飞向蓝天、保卫回家的少年,在父母一辈模范的引导下,最终将自己融入伟大的事业,并由此成长为努力、坚守、正直和懂得关爱的下一代。而他们所参与的那些发明和发现,不但会让中国人在太空中画出一条自己的轨道还将会在更多方面改变这个世界的面貌。

小说从一群孩子的眼中观察了中国航天技术在一个独特时代的发展景观,呈现了一个国家创造能力上升的轨迹,传递勇于创新的筑梦精神和坚持不懈的逐梦立士。

在这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两位典型的老一辈科学家——顾阿姨和老汪。但他们的性格截然不同。从海外归来的科学家顾阿姨身上带有那个年代的学者所独有的气质,"仿佛有青春永驻的秘诀,各种磨难都没有磨灭她对生活的热爱。”她低调而又和,为了让自己融入军装所的大集体中,拒绝了爸爸专门为她安排的住所;她顶着各方压力,坚持正确选人用人的原则,最终完成了上级交代的科研任务;她十分关心下一代,大胆地为冬冬尝试全新的治疗方案。可以说,这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上级。与顾阿姨相反,老汪是一个性格孤僻的“科学怪人”。他虽然不善于与人交流,但是却拥有极强的理论功底和动手能力。尽管不被大多数人理解,但他还是在天台上开辟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小天地,用简陋的自制仪器研究飞船的通信问题,努力为“中国轨道号”项目献出自己的力量。他是小岩的老师,更是小岩的朋友,他不仅教会了小岩数学、天文知识,更培养了小岩的科学思维。他们的形象正是老一辈科学家的真实写照——爱国、奉献。他们为祖国和人民留下了伟大的科研成果和珍贵的精神财富。

如今,我国的航空梦军早从军装所腾飞而去,飞向那无边无际的宇宙。现今,我国的航空事业蒸蒸日上,我们的生活也更加美好。做为当今的少年,我们的梦想早已飞腾而去,我们要朝着梦想,努力学习,奋勇拼搏学好本领,为实现梦想而奋斗!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