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殇----《文化苦旅》读后感

一位年轻的诗人写道 :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对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气焰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的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我喜欢余先生的书,喜欢他的这部《文化苦旅》,因为余先生总是把自己的见解溶于文字中,引导我们去理解问题、思考问题。 

文章中作者实地考察了很多古迹,在我们欣赏历史留给我们的“有形的著作” —— 历史古迹时,谁又会去了解它背后的不为人知饱经沧桑的故事。而余先生恰恰将它们写在了这本书中,给我们的心灵留下了震撼两个大字。 

开头的那句话就出自道士塔这篇文章。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一个历史悲剧,就是敦煌莫高窟的故事。看守洞窟的是一个叫王圆箓的一个道士,是那个时代随处可见的一个中国平民。也就是他无意间发现了藏经洞。这是中国古代最辉煌的文化,却被考古学家斯坦因一车车的运往外国。余先生提出幻想自己可以回到百年之前去拦下那一批批的货物。可是拦下之后又该如何呢?当时的社会如此混乱,官场腐败,也无处存放。这里表明了作者对当时中国历史的失望和悲哀。作者并没有亲身体验过历史,但他却把那种痛彻心扉的感觉透过笔尖传递了出来。, 

跟随作者走到书中,我们不得不因那段历史和文化所吸引,走上前,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石像壁画依然不言。跟随作者静静的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百年前的一次次刀划,开启了莫高窟的精彩壮丽。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满意义的石洞,能引起大家的注意并非是那外表的炫丽,而是一种人性的蕴藏。 

在文化苦旅书中余秋雨展现给我们那一处处古迹背后的心酸和沉痛以唤醒现在我们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让我们铭记历史教训。读完了这本书,不仅对作者有了更深的理解,更让我读懂了中华民族历史的一丝细脉。国宝外流我发自内心的遗憾、痛恨、愤慨。我们在今天已经开始对一些遗失的文化进行补救,为时不晚。政府在保护一个个珍贵的古迹时,我们百姓又在做什么呢,用到此一游和食品垃圾来“保护”古迹吗。文化对于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传承,我们要做到是加强对文化的保护,发挥它们的积极作用。 

我们这个民族曾经受过很多的伤痛,但更多的是辉煌,有幅员广阔的汉唐帝国,也有温文尔雅的儒家文化,这些都是埋藏在历史深处的瑰宝,等待着我们去挖掘。余先生不仅是一位作家,他更是一位爱国的文化探索者,他在传播文化的同时也在挖掘历史的瑰宝,用它的一腔热血为我们呈现那一幅幅神秘而又丰富的文化盛宴。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