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反思

昨天按照师训股的安排,我作为骨干教师参与了修武县中小学教师课堂技能提升工程的“骨干送课”活动。我去的是郇封镇第二中心校,因为作课的学校只有一个六年级教学班,所以我调整作课年级,作课的课题是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特性》。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时的内容。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针对学生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特点,我备课的主要思路是用生活中的三角形引领学生的活动,通过找三角形,做三角形,说三角形,用三角形,介绍三角形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目标。

本节课体现最明显的特点是: 在生活素材中学习数学知识,在数学活动中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1、从生活素材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我在引入新课时,出示北京奥运会的比赛场馆“鸟巢”,提出把‘鸟巢’与数学联系在一起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找认识的图形;出示美丽的斜拉大桥,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测量桥顶到桥面的高;举出生活中运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并改变练习十四第3题修椅子的呈现方式,变静为动,变文本资料为现实场景。这些环节都体现着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到处都有三角形,数学知识应用在生活中。

2、在数学活动中探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本节课学生经历活动:(1)找三角形;(2)说三角形(3)做三角形,使学生掌握了三角形的特征;(4)通过拉一拉,猜想验证,了解三角形的特性;(5)通过观察美丽的白沙大桥,找斜拉桥的高,自学探究理解高的含义,学会了画三角形的高。整节课学生的学习寓于活动之中,学生在一系列活动中去发现、去体验、去思考、去发现,达到了化难为易、化隐为显、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的目的,使问题有效简捷地得以解决。

数学思想方法上,在三角形的特征时“根据提示,去掉不符合要求的图形”,三角形稳定性的应用,做不同三角形的高等环节的学习活动中,渗透了分类、对比等思想方法,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了从活动中汲取知识的全过程,获得了快乐心情和学习数学知识的快乐。

从教学过程看,引起我深思的问题是:

1、对三角形概念中“围成”的体验不够到位。在描述时,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很容易定义三角形的概念为有三个顶点、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或封闭图形),学生很难确切地表述出“端点要首尾相连”,这时我借助找一找活动和多媒体展示,让学生体会概念中“围成”、“相邻端点相连”这两个条件的必要性,但是这个“相邻两条线段端点相连”学生体验的还不太到位,说明对围成的理解不够好。

2、教学中给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和时间不够,体现在下面两个环节:

(1)本节课的引入我还是延续用2009年备课时设计的《北京欢迎你》和鸟巢来进行,但是发现08年的奥运会离现在的四年级孩子的生活经验似乎又遥远了一些,学生居然问我“为什么北京欢迎你?为什么提到北京?”看来我们的教学设计必须与时俱进,必须找和孩子生活经验最紧密的事物才能引发学生的兴趣。

(2)学生板演画三角形的高时,一个孩子的三角尺放错了,另一个学生在直角三角形作高时出现了找不清顶点的错误,这些错误的出现,归结起来还是对底和高的概念的认识模糊造成的。这个问题的处理,我有点代办,没有给孩子放宽画高的空间,应该让孩子再正确地放一放三角尺。如果这两个环节处理得到位,会使这两个孩子以及全班同学对高的认识和画法更清晰。我感觉本节课的重难点突破得不够到位。

我最大的感受是:只有多学习,多经历,多思考,才能真正提高。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反思,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一步一步走向有效、高效。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