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是一篇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六年级的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短短5句话,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写照,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透过抑扬顿挫的语调节奏,感受文言文的声韵美。

“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尤为重要,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和策略。通过朗读,透过抑扬顿挫的语调节奏,可以感受文言文的音韵之美。而正确停顿是文言文朗读的难点,在教学中,我通过抓住重点句进行朗读指导:“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指名读、教师范读,知道后再齐读、指名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好文言文节奏、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并为接下去的理解打下基础。

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前半部分,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对文章的后半部分,要读出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通过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结构特点,感知文言文的韵律之美。在教学尾声之时通过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让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理解课文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思考,理解其含义。接着,我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伯牙为何绝弦?他为谁绝弦?然后找出文中说伯牙绝弦的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再补充关于子期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去思考:俞伯牙与子期地位相去甚远,他为何为了一个樵夫而“绝弦”?初步感受知音情深。在之后的教学中,学生始终带着这个疑问深入文本,感知文本,体会他们的互相理解,心有灵犀,从中感受知音情怀。
 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走进文本,走近伯牙的内心,我精心铺垫,在“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后,在知道了伯牙与子期是那么一对心心相印的知音后,我请学生猜一猜他们达到如此程度,认识有多久了?在学生回答有五年、十年、十五年后,我出示伯牙、子期相识的补充材料,使学生明白知音得来不易,说说伯牙在寻寻觅觅大半辈子后终于遇见了知音时是什么样的心情,然后马上转入子期死的环节,当伯牙在他们相约的日子准时来到子期的住处时,迎接他的是子期冰冷的墓碑!伯牙此时的心情怎样?用一个词来概括。悲痛欲绝的伯牙泪流满面,双膝跪在子期的坟前,又一次弹起了《高山流水》,但此时,伯牙心中想的已不再是高山流水了,你知道他在想什么吗?伯牙再也见不到她的知音钟子期了,你能读出他此刻的心情吗?这样环环相扣,在悟中读、在读中悟,学生的情感被伯牙对子期的真情一次又一次地掀起波澜,随着伯牙的乐而乐、跟着伯牙的悲而悲。理解体会伯牙与子期的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所以我对文本进行了补充,给学生讲述了伯牙作为宫廷乐师,却无人能听懂他的琴声,无人理解他的心意,从中感受到他的孤独寂寞,了解知音难求,感受“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从中也为下文知音之死的悲痛欲绝、肝肠寸断作铺垫,让学生的情感达到高潮。

在教学中,我觉得我的教学语言的精练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有些时候,我的语言还有些碎,没有达到最凝练的效果。有的导语的设计还不够细致、到位,不能灵活地把握课堂生成调节教学设计影响了课的精彩。反思今天的教学,是为了明天更好地教学,有反思就有成长。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