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喜欢的中国作家余华

我最喜欢的中国作家余华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去年暑假,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活着》这本书,他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真实,没有华丽的词藻与过多的雕饰,却能使整本书富有灵性。渐渐地,我爱上了这本书,进而通过这本书,我喜欢上了作家余华。

余华的一生可谓是充满了变数。1960年出生的他在中学毕业后就当了牙医,五年后他弃医从文。而后,他进入了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工作,从此与创作结下了不解之缘。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其中以《活着》和《许三多卖血记》最为出名。值得一提的是,他在80年代和90年代这两个时期的创作风格截然不同,前者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后者则更趋向于写实。

我喜欢他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我非常欣赏作家余华在这个物欲横流、追求功利的时代,还能坚持贴近生活、追求现实主义的创作。就比如他所写的小说《活着》讲述的是一个名叫福贵的地主家子弟,放荡不羁,败光了所有家产,直到暮年才知后悔的故事。其中“福贵在去给病重的母亲请大夫的路上被大兵抓去当了壮丁,这一去就是四五年,直到解放后才回来,可却早已是物是人非了。”这一片段深刻地反映了国民党统治时期各路军阀对劳动人民的压迫、剥削,接近当时的社会现实。而福贵在面对母亲的离世、儿子草根的不幸夭折、女儿凤霞的难产等这一系列不幸遭遇,却还能坚强的活着,这也折射出人生在遭遇厄运时依然要坦然面对生活的责任和担当,这也体现了作者现实主义的创造风格。

其次,我非常喜欢余华那种朴实、不加任何雕饰的语言。就比如《活着》里的这些话“要大的还是要小的?”“只要凤霞在就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凤霞没事,我眼前就晕晕乎乎了,年纪一大,身体折腾不起啊。二喜高兴坏了,他坐在我旁边身体直抖,那是笑得太厉害了。”这些最朴实的句子却将当时情况的危急以及转危为安后大家激动的心情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使读者不禁为福贵忐忑的人生而叹息。这难道不是朴实语言的最好体现吗?关于他的这一语言风格在他的《星星》《十八岁出门远行》等文章中都有体现。

余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创作风格在当今这物欲横流、囫囵吞枣、“快餐读物”盛行的时代是十分可贵的,也影响了我对写作的认识。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