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博物馆之旅读后感600字

【第1篇】

博物馆里看历史------读《中国博物馆之旅》有感

以往每到假期,妈妈都会带我出去旅行,去感受各地的文化和历史。今年因为疫情的原因没能出门,我开始还觉得有些遗憾,但当我打开《中国博物馆之旅》这本书,我发现:路,可以在脚下,也可以在书中。读一本好书,尽可以领略到各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历史。

《中国博物馆之旅》介绍了我国几个最具代表性的博物馆。其中有的博物馆是我去过的,比如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当时去的时候正是十一假期,印象最深刻的只有满屋的游客,我这个小孩子更是被人潮挤进去又挤出来,整个过程只看到我前面人宽阔的后背,并没能看到兵马俑的真容。只好悻然而归,非常的遗憾。现在,在这本书里,我终于可以安安静静地去了解这些古老不朽的兵马俑了。原来兵马俑的阵势雄伟,神态各异:他们有的英姿焕发,好像正在行军检阅;有的气势威武,好像已经鸣鼓开战。俑坑里除了有步兵、骑兵、弩兵、军马、战车,甚至还有战前的占卜或祝祷仪式的地方。可见当时的工匠费了多少心血智慧,才造出了这么多活灵活现丰富生动的形象,每个士兵、每匹战马都有自己的表情和性格,真是让我大开眼见,难怪兵马俑能被评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呢。都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但是,既然亲临难窥,倒不如书上得来,全不费功夫,而且能看个详尽,也是很高兴啦。

这本书中还介绍了有些博物馆的建筑本身就很有价值。比如故宫博物院,它的金瓦红墙,它的重檐飞角,无不默默地倾诉着历代帝王的兴衰。原来我想皇帝一定生活的特别快活吧?而当我看完“皇帝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这一章节才知道:当皇帝也不能随心所欲的出去玩,他们也要辛苦学习,处理没完没了的政务,一年之中可以休息的时间也仅仅只有可怜的几天。真还不如现在的我们快活呢,我们有着他们没有的自由,可以每年都换着地方玩儿,也可以在书里或网络里走遍世界。 

看着这本书,我心里不断涌起的是满满的自豪感。在流淌的文字与文物图片之间,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是好多好多有名的或无名的劳动者、思想家、艺术家留下的文化印记。我赞叹他们超凡的画技,感慨在工具那么有限的原始社会、封建社会,他们完成了那一件件看似不可能完成的青铜器、陶器等精湛的手工制品,惊叹在这些艺术品的背后又有那么多令人或惊讶或惋惜或赞叹的故事。

今天的我们,身处在最好的时代,引以为豪的历史,是我们前进的底气,我想我们一定要在前人坚实的肩膀上创造出中华民族更加辉煌的美好时代。 

【第2篇】

这个暑假,我读了北大博士罗米写的《中国博物馆之旅》,它引领我了解了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年的文化历史。

这本书让我了解到无比绚烂的唐三彩、辉煌夺目的金银器、书法、绘画……但令我印象深刻的却是商周青铜器、“北京故宫”和《清明上河图》。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商周青铜器。青铜器在商周时期发展到了顶峰,各种器型完备,纹饰华美。铸造技术精湛的青铜器面世,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后母戊”青铜方鼎。原来在西周何尊的铭言文上有“宅兹中国”的字样,这是“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最有趣的是在西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蜀锦护臂也出现“中国”二字,足见中国历史文化之久。

还有一篇说的是“北京故宫”。故宫原称紫禁城,紫是指紫微垣,禁城是指这里乃皇家禁地,森严不可冒犯。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结构宫殿建筑群,自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落成,从此成为了数代天子的宫殿。历经504年光阴,直到1924年满清逊帝溥仪被逐出宫,它作为紫禁城的身份才结束。故宫还有一套很好的排水系统,好像在最近几年每年都会有一些城市来几场暴雨导致积水严重,但是拥有600多年历史的故宫却从没受到过天灾的影响。古人在建筑上的大智慧是我们应该学习的,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历史。这样的智慧数不胜数,在学习的道路上要活到老学到老。

最后说一下《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被人称为“中华第一画”。虽然这样的说法并没有太大的根据,也非权威定论,更不是哪个皇帝御赐给它的封号,但这种充满噱头的说法倒也点出了它的非凡的艺术水准和家喻户晓的知名度。故宫最近展出《清明上河图》是2015年,也是故宫建院90周年时。全卷展开长达528厘米的它,让每个想要一暏尊容的观众平均排队六个小时,才能换来不足3分钟的深情对望。

从这幅画中可以看出北宋都城汴京和汴河两岸的景象。画面上水陆繁华,百姓安乐,一片清明盛世景象。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这是我们华夏民族的文化自信之源啊!世界上再也没有那个文明能像我们中华文明一样绵延不断地传承五千年,并且迄今仍然生机勃勃。我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做一名中国文化的传承人!

这真是一本好书!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